【愛自己】 愛你的內向.......無論內向與外向,都是很棒的素質!
內向並不是一種有問題的個性。儘管當前這個社會明顯仍是「崇尚外向」且在許多層面是為外在者而設計的,但內向與外向其實都是很棒的素質,並且各有各的長處、最能發揮這些性格優勢的方式,以及,內向者其實有獨特的建立人脈與品質良好的親密關係的方法,而這些方法與一般耳熟能詳的外向者拓展人脈的方式大不相同。
首先就定義來說,內向與外向性格就某層面而言,是「能量獲取方式」的差別。美國精神分析學者瑪蒂.藍妮(Marti Olsen Laney)曾在其著作《內向者求生術》中提及她的某位老師界定內外向的一席話:
「內向和外向,處於『能量連續體(energy continuum)』相反的兩端。我們落入那連續體的什麼位置,決定了我們獲得自己生活精力的方式。處於連續體偏內向那一端的人,傾向於向內以獲得精力;而處於連續體偏外向那一端的人,傾向於向外以獲得精力。」並且,「我們在生活重心上的基本差異,會表現在我們日常所作的每一件事情上。每一種個性都有它積極的一面,並且都很好----只是彼此有一些不同而已。」
所以內向的人,時常需要從生活中撤退,需要比較多自己獨處的時間,需要暫時離開工作,需要能夠把孩子短暫地交託給他人照顧……因為他們讓自己休息與汲取能量的方式是不同的。內向者容易覺得筋疲力盡與刺激過多。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造更多健全完整的家庭】 家,本就可以是多元的 (2)
— 解構「完整家庭的迷思」
「多元成家法案」的推動受阻,一部份與我們普遍具有的「完整與正常家庭」的迷思有關。
在《擁抱自己,療癒外遇傷痛》一書裡,我討論了在婚姻當中,這個迷思的作用。許多人因為擔憂「離婚了,便無法再給孩子一個完整健全的家了」,而無法做出真正有益也必須的決定,甚至自我圈囿了自己,以為「單親家庭」便等同於「失功能家庭」或「破碎家庭」(而你的信念無疑地有極大機率會成真,在心理學上,這叫做「自我實現預言」)。在這當中,便是這種社會建構的、未曾被自己深思並檢驗的對「完整家庭」的認定在影響著。
實際上,健全與完整的家庭,至少可粗略地從兩個層面來探討,第一個層面是「結構上的整全」,第二個層面,則是實質上影響更為深遠的,「功能上的整全」。
「結構上的整全」,不同的時代與社會型態有大相逕庭的界定,基本上是人為定義出來的。好比當前父系社會的主流意識型態認為,所謂「完整正常的家」,意指「異性戀的男人與女人,在愛情與性關係的基礎上,與孩子們共同組成一個家庭。同時男與女的婚姻關係在法律上仍存續,無論其實際品質為何。」(後者是最吊詭的部份,也是許多在傷害性關係中的人們寧可維持這種名目上的完整而恐懼追尋真正健全的原因之一)。近日來「多元成家法案」所要挑戰與拓展的,便是此種「結構整全」的狹隘設定,讓家可以是,「同志伴侶,在愛情與性關係的基礎上,共同組成一個家庭」、「相愛的人們,以情誼和相互扶持的意願為基礎,共同組織一個家庭」。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人,那些人】 關係是可以修復的---來自於雙方仍有努力的意願
和有效的行動
一對五十來歲的台客夫妻,很不自在地來作伴侶治療(可想像那畫面有多麼可愛)。某次衝突後,太太吞下了一把安眠藥,送醫被救起。初次會談她滿懷控訴,不住落淚,先生則防衛疏遠,認定問題出在太太身上不斷鼓勵她接受治療,自己則彷如坐在針氈上隨時都要奪門而出般地僵硬不自在。那次談話結束時,兩人已能夠初步看到,彼此習慣性的互動和回應方式,如何塑造並強化了夫妻之間的主要衝突和問題。而這是得要共同承擔與調整的。
兩人轉變的幅度與速度是令我驚詫的。數次會談後,即便我們仍在討論某些衝突已久的議題,期間也有僵持不下的時刻,然已可見到太太臉上閃現的喜悅與甜蜜,先生雖然還是很希望療程快些結束,但本來拒絕去感受內在感覺的他,卻也逐漸變得敞開與柔軟,願意去探索並承認內在深層的自己,以及頓悟到此部份如何影響到他對太太合理要求的抗拒,而這些反應又如何使兩人漸行漸遠。當向來強勢剛硬的先生,在漸次感到安全的關係和氛圍中,去連結到自己從來都不知道的自己,揭露其脆弱甚且落淚時,那真的是很震撼人的時刻。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