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位置  https://mindcreation.tw/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成癮.jpg

(圖片來源: 網路)

 

【上癮與強迫意念/行為】上癮,是與身體失去連結——與身體失去連結的程度有多深,渴求外在過度刺激的程度就有多強烈

 

 

「我喝酒,不是為了享受酒的滋味。而是為了『暫時忘掉自己』,陶醉在這個『忘我』的境界裡。」  --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am

 

 

就廣義的定義而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上癮的徵兆。上癮的情形,並不限於煙、酒、藥物、網路、色情與性等等。而是當你「陷於一樣東西,不可自拔」時,無論這樣東西是賺錢這個活動、工作本身、購物、線上遊戲、食物、韓日大陸本土劇、動漫小說、愛情本身、甚至慣性外遇等等,而「會如此深陷其中,是因為可以暫時逃離自己」,短暫地不必面對自己。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封面  

 

 

 

 

《擁抱自己,療癒外遇傷痛離開婚姻前後的情緒療癒、親子教養、回歸平靜》  書籍介紹

 


  當離開一段關係時,都會有著「受害者」所面臨到的負面情緒,憤怒、懊悔、受挫、孤獨、寂寞等。這樣的情緒,有時如狂風暴雨有時卻無聲無息站上心頭。不知怎麼了,很多時候「無法言宣(unspoken)」,找不到答案也無法走出。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夫老妻 牽手  

 

【親密關係】 你是否擁有一個穩固且緊密連結的夫妻或伴侶關係呢?

 

協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三個依循方向,其實也同樣適用於成人之愛。將依附理論運用於成人關係和治療,是婚姻和家族治療領域裡的一大革命和創新,療效在眾多理論與派別中也是相當地突出和顯著。

簡單說明如下:


1可獲得性 (Accessibility):當你需要你的伴侶的時候,你能夠找得到他。他不會在你最脆弱且最需要他的時候,冷漠以對,甚或背棄。反之亦然。你隨時能夠對伴侶敞開心房,即便你心有疑惑或暫時地沒有安全感,只因你足夠了解自己的情緒及內在狀態,使得你有機會不被這樣的狀態影響,依舊聽見伴侶對你發出的依附訊號。你隨時允許他的靠近和情感慰藉的尋求。


2回應性 (Responsiveness):你信賴你的伴侶,他總是能在情感上充分地回應你。你也會將焦點放在伴侶身上,並且讓他知道,他的感受是如何影響你,當他有需要時,你也會清楚地以安慰和關心回應他。「敏銳的彼此回應」常常能夠觸動彼此的心,並安定雙方的生理狀態。這也包括在性愛裡。彼此能夠坦率地表達自己在性方面的偏好、渴望、弱點、或禁忌,而不會覺得尷尬或冒犯對方。有穩固親密關係的伴侶,擁有最自由、有創意、雙方都非常能「專注於當下」和對方同感的「同步式性愛」(Synchrony Sex),而那是情緒與身體的雙重和諧。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愛小女孩(Mis Flores).jpg  

 

 

全文閱讀: https://mindcreation.tw/lovemyself-extrovert/


(圖片來源;Mis Flores)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自己--親吻鏡子.jpg  

 

 

 

【愛自己】 「愛自己」與「自私」的區別


近來,又遇上幾個當事人,深切擔憂著若依循自己心之所嚮過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時,也就讓父母或伴侶深深地失望了…..是這樣不捨所愛的人難過和憂心,更歉疚自責於無法依順對方的期待過活…....然而置身在這樣的狀態裡卻也痛苦得無以復加,本能地只想逃開那人與那關係本身…...於是原來似乎出自於體諒和愛的決定,卻使得雙方各自在靜默中痛苦……....僅能維繫最表淺的日常互動卻無法有真實篤厚的親密…..


這真是「雙輸」的局面。


有時,我會與當事人開始釐清「愛自己」與「自私」的不同。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理衛教】 從電影認識悲傷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與失落,是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得面對的一則重要主題。無論貧富貴賤,聰明愚駟,柔弱剛強,天真世故…..無一可豁免。而余偉國所執導的〈再說一次我愛你〉(All about Love),便是一則簡約動人的,關於生命裡頭最具重量的失落型態—失親與哀悼,的細膩記事。


劉德華送給蔡卓妍的「明日環」,幾乎可以為許多「失親哀悼」裡頭「悔恨」(remorse)質性作註腳,亦是哀悼歷程裡最尋常可見的情感反應。「我欠妳的,明天都還給妳。」片中的劉很理所當然地溫柔允諾…..殊知,再也沒有明天了…..年輕的生命教人這般措手不及地終止了,僅留下記事本上斗大粗黑的「第108次明天」….,那涵容了蔡卓妍未多與爭辯的溫柔貼心、與殷殷寄望的,「就明天吧」。

 

滿盈的遺憾,到底教存活下來的一方該如何排解與自處呢?糾結纏繞的罪咎與悔恨感受,自責併自我痛恨,經常是悲傷處理中極為棘手的一個議題。受創者總不時地重返創傷場域,無可自抑地揣想著:「如果那時」,我能夠準時下班……如果那時,我能夠做些什麼……如果那時,我不是那麼兇…..如果那時,我知道這是我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看見她……,那麼也許如今一切就都不同了。


未及完成的明日與如果那時,就此壓上心頭,成為悲傷的主題。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毒(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jpg
(圖片來源: Pixabay 圖庫 )


疫情逐漸來到高峰。在真正能夠與病毒共存及全面解封之前,這真是最為艱困和挑戰的一段時期,無論是防疫量能與醫療量能皆來到負荷的高端、第一線醫療與公衛人員身心俱疲、民眾對執政者部分應變措施與決策的憤怒不滿、確診者的身心痛苦和心中縈繞的恐懼不安、失去親人孩子的錯愕悲憤、因疫情而起的各式保險詐騙亂象等等......
就像是黎明到來之前,最為晦澀濃黑的那一片黑暗。我們比任何時刻,都需要穩定自己,調適紛亂的情緒,當你越能調降你的不安、安頓在你的內在時,你所傳遞的能量品質,也越能幫助周遭的人同樣安定下來。

此階段,我們可以使用現行科學及心理學已知的,有關「復原力促進」和「創傷預防」的概念及方法來幫忙自己與孩子。由於新冠病毒本身的特性,它其實是一種身體無法去定位的威脅,同時由於它飛沫與接觸傳播的方式,我們必須某程度執行物理空間及身體上的隔離,以阻斷其傳播鏈,然而這樣「物理獨居/身體隔離」與「人我社交保持距離」,其實是不利於復原力的促進及發生的,因而我們需要有一些創意及調整。

 

在因疫情而受限的日常生活裡,或居家照護/隔離/陪伴親友期間,您都可以主動選擇:

(1) 刻意創造並維持「身體移動(body movement)」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親子(Mis Flores).jpg  


【愛自己】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卓別林

 

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德語詩。印象中是 1959 年默片大師卓別林,作於70歲生日之時。那是一個歷練與沈澱過後的生命,充滿著來自源頭的智慧與悲憫。


最後一段在今日,此時此刻,讀起來分外有感覺;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
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讓該倒塌的,都倒塌吧。讓陳舊的、再不合宜的事物,都毀壞吧。
近日的混亂和激擾是過程所必須。而我們的分歧與碰撞將開始形成新的世界。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照 2014.03  

 

胡可歆  臨床心理師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現職

 吾心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深度個別治療,拒學行為)

 加惠心理諮商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伴侶諮商,親子諮商)

 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文章標籤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