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 外向與內向性格者的三個主要差別— 恢復精力的方式、對刺激的體驗
、廣度或深度的偏好
親愛的朋友們,久違了。
臉書上一個半月的未相見,竟感覺相當久了。網路上時間流逝的速度顯然比實際生活快上數倍。
這些日子以來,除了生活極為忙碌之外,我也面臨了一些前進方向上的顛跛和抉擇。我感覺到某程度的疲倦與耗竭。請原諒「內向」的我,定期地需要停下手邊特定事務,暫時性的撤退和沈澱….......一方面,那往往是為了更好地再出發和給出,另方面,可能也僅是單純地回到我自己,不預設未來一定得做些什麼……..而我慢慢地在學習,這樣的狀態「並沒有錯」。
是的,內向者經常需要回歸中心、回到自己。因為這裡才是內向者的充電電源所在。這也是經常被外向者誤以為神祕費解或莫名其妙的一個部份。
以下進入正文。
整體而言,內、外向者的主要差別,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第一,是「恢復精力的方式」。第二,是「如何體驗外在的刺激」。第三,則是「廣度」與「深度」的差異。
首先,是「恢復精力方式」的不同。外向者,基本上是從外在世界獲取精力,這些….恩,也算蠻可愛的傢伙,絕大多數喜歡與人交談,享受人多、活動多、事情也多的情境。他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外在的自我」上頭。
而咱們靜定和默默關照一切的內向者,獲得精力的方式,基本上是從自己內在的世界,諸如內在的想法和情緒。他們的注意力多半放在「自己的頭腦」裡面。與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內向者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實際上也有為數不少「活潑的內向者」。
藍妮教授有個很好的比喻,外向與內向者恢復精力的方式,就像是「太陽能電池板」和「充電電池」的差別,前者若獨處或思考,就像是烏雲罩頂(請想像這個畫面,獨處和必須思考的外向者臉上浮現綠光、身形同時委頓了下來…..),「太陽能電池板」當然就是需要太陽才能維持那電力飽滿的狀態,因而外向者總是需要四處活動和與人接觸,才能維持精力昂揚的狀況。
而身為「充電電池」的內向者,則需要獨處,有意識地限制自己的社交與在外活動的時間,回到居所和內在的電源接頭接上,方能恢復精力。一個活動過多、過度耗竭的內向者,其實反而會失去很多的機會和人際關係。內向者原能很好地獨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投注創意在工作裡,精疲力竭的生活方式則會使得這些獨特的優勢都無法發揮。你能想像一個充電電池在大太陽底下過度曝曬的結果嗎?我想最多只會冒煙而不會有丁點電力的回充吧….
第二個很大的不同,是「體驗刺激的方式」。外向者喜歡大量地體驗外在的刺激,內向者則喜愛細膩深入地去了解自己所體驗的事物。
外向者很容易覺得「刺激不足」。因而在閱讀書籍時,外向者可能只花一小段時間專注在閱讀(內在的訊息處理)上,接著就需要站起來走一走或與人聊聊天。這能增加他所接受的刺激的量,讓他更有動力回來繼續學習。
內向者卻很容易覺得「刺激過多」。有時僅僅只是處在人群之中、或者較嘈雜的環境裡(好比要在很吵鬧的環境中大聲地交談並且用力地傾聽),內向者的精力很快地就會告磬,開始感到疲憊。因而內向者儘管可能很喜歡與人交流,然而在這樣的互動之後,往往都會覺得需要短暫離開或先行離開、休息一陣子,呼吸一點清爽的空氣,與外向者「休息」是為了增加刺激不同,內向者的「休息」多半是為了減少刺激。內向者喜歡在其可承受的刺激量之下,深入地去體驗該事物,也本能地會在外在刺激中回到內在做省思與整理。
有些學者認為,這或許與人類第11對染色體上的 D4DR 基因有關。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把它稱作「人格染色體」, D4DR 基因則被稱為「尋求新奇的基因」。此基因的長或短,主要影響到對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主導一個人興奮與快樂的感覺)的感受性的低或高。外向者疑似有較長的 D4DR 基因,且對多巴胺較不敏感,因而需要在生活中追求大量新奇的體驗和多樣化的人事物以便增加體內多巴胺的水平。內向者則似乎擁有較短的 D4DR 基因,且對多巴胺較敏感,因而即便在安靜的活動中,也能感受到足夠的興奮和刺激。相反地,在過多的冒險和轉換當中,抑或過於快速的生活節奏,內向者反而可能會覺得不舒服、負荷過重,而非享受。此外,內外向者的差異,似乎也與「大腦中的血流量」,以及「主要使用的神經傳導物質和路徑」的不同有關。換句話說,內外向性格的差異,是天生的並且具備基因和生理因素,而非某種心理病態或性格缺陷。它因此也是難以改變的,你需要的是接納和很好的運用它,而非頑抗和總是試圖扮演不是你的那個角色。
內、外向性格第三個主要的差別是,「廣度」與「深度」。我們可以這麼說,在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方式上,外向者側重「廣度」,內向者則更多地喜愛「深度」。
外向者多半有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對很多事情都通曉一些。他們不想錯過任何活動,對他們而言,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來源,儘管這些從外在世界接收的大量體驗和訊息未必有助於擴展內在世界或對自我有更多的省思和了解。
內向者,喜愛深度。通常只有少數幾個朋友,卻交往的更為深入密切。或是喜歡深度地鑽研一個問題,得要追根究底弄清楚一切之後,才會認為自己真的比較了解這個議題了,也才比較願意發表和這個主題有關的談話(這與外向者「說話以便思考」是很不同的,內向者是「三思而後言」)。也因此,內向者會是很棒的觀察者、諮詢顧問家,提供遠見、清晰全盤的觀點,外向者則比較像是實幹家,在外面採取行動和戰鬥的那些人。
也因內向者深入鑽研的特性,他們特別憎恨被打擾。一方面,要將內向者從集中精力的狀態中拉出來是件要花些力氣的事,二方面,對內向者而言,要再次回到那個集中全副心力的良好狀態是需要額外耗費相當精力的,而這些額外的精力往往正是內向者所缺乏的。因此如果在工作裡,必須不斷地中斷手邊工作接電話、回email,或者時不時會有同事敲門講幾句話,內向者很容易就覺得疲倦且整個上午完成不了太多事情。
下週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親愛的外向者,我懂你真是如魚得水(倘若這些節日對你也顯得過於忙亂,實在是可以調節一下,以新的方式和步調來慶祝和與家人相處,「往年都是這樣過的」,並不表示今年也得一樣地過,或者只能有這樣的慶祝和團聚方式)。而親愛的內向者,這些過量且刺激過大的年節活動,可能讓你緊張或深覺疲憊,不妨與家中其他成員商量,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與份量。好比原本一天要安排拜訪兩個親戚,或許可以調整成一個;原來要在親戚家待一個下午,或許可改成只待兩個小時;安排大家一起外出時,偶爾也可以調整至到安靜空曠的地方走走。而在回到工作或學習之前,也請你務必為自己留下清新可喜的獨處充電時光。半日、一日都好。那會讓你新的一年以很不一樣的方式愉快開展。
也就先預祝大家 新年快樂!
(圖片來源;Mis Fl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