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jpg
(圖片來源: Pixabay 圖庫 )


疫情逐漸來到高峰。在真正能夠與病毒共存及全面解封之前,這真是最為艱困和挑戰的一段時期,無論是防疫量能與醫療量能皆來到負荷的高端、第一線醫療與公衛人員身心俱疲、民眾對執政者部分應變措施與決策的憤怒不滿、確診者的身心痛苦和心中縈繞的恐懼不安、失去親人孩子的錯愕悲憤、因疫情而起的各式保險詐騙亂象等等......
就像是黎明到來之前,最為晦澀濃黑的那一片黑暗。我們比任何時刻,都需要穩定自己,調適紛亂的情緒,當你越能調降你的不安、安頓在你的內在時,你所傳遞的能量品質,也越能幫助周遭的人同樣安定下來。

此階段,我們可以使用現行科學及心理學已知的,有關「復原力促進」和「創傷預防」的概念及方法來幫忙自己與孩子。由於新冠病毒本身的特性,它其實是一種身體無法去定位的威脅,同時由於它飛沫與接觸傳播的方式,我們必須某程度執行物理空間及身體上的隔離,以阻斷其傳播鏈,然而這樣「物理獨居/身體隔離」與「人我社交保持距離」,其實是不利於復原力的促進及發生的,因而我們需要有一些創意及調整。

 

在因疫情而受限的日常生活裡,或居家照護/隔離/陪伴親友期間,您都可以主動選擇:

(1) 刻意創造並維持「身體移動(body movement)」

每日運用身體的移動,可以很有效的幫忙自己與孩子,離開長時期遭受疫情威脅而衍生的焦慮不安、無助、被恐懼席捲、抑或是感受到生活的某種停滯感、動能欠缺、或動彈不得的身心狀態。移動/運動中的身體狀態,與恐懼無助時緊縮/凍結/並垮下來的生理狀態,是正好相反的。特別是居隔在家的成人與孩子,或因學校停課每日長時間線上上課的孩子們,都可以運用很簡單的身體移動/運動,來避免創傷形成前的癱瘓與凍結,提升整體復原力。好比:

  • 放兩首動感或節奏強烈的歌,與孩子一起開心隨性跳舞
  • 與孩子一起玩上上下下的彈跳遊戲(若家中有彈跳床或跳繩,都是很好的工具,原地跳躍摸高亦可)
  • 模仿遊戲/默契遊戲:先由孩子隨意做一套自創節奏與招式的動作(可以添加聲音),做完之後,大人跟著模仿(兩人一起做),接著交換。讓這個過程是有眼神接觸、節       奏韻律、連結互動、並且是開心好玩的  (類似這樣的活動,其實結合了好幾種創傷預防的元素)
  • 即便是 Wii 的運動項目也很好
  • 成人則可以找一些線上瑜伽、線上有氧等課程、在家徒手重訓、或防疫恰當的每日慢跑、騎腳踏車等您原先就享受的運動。或者就只是,移動身體,整理家務並清消家             裡、下廚愉悅料理美食 (運用五感,專注感受食材的色香味觸感) 等

 


(2)  刻意啟動並運用「社交連結 (social engagement)」 

越是艱困的時期,與他人維持一定程度的社交連結,越是重要。

已有太多的研究報告,是關於「良好的社會連結互動」如何提升生病時候的免疫力,並促進疾病復原,無論是提升傷口復原速度、縮短住院康復時間、抑或是讓身體的疼痛變得比較是可以承受的。而與所愛及信任之人的「身體碰觸 (touching)」,更是能有效增加對疼痛的忍耐力、部分阻斷疼痛路徑。此外,近年在創傷療癒的身體心理學領域,更是大量聚焦在,使用「社交互動」來啟動讓人感受到放鬆安全的副交感神經,以及愉悅的交感神經,同時也更多連結到身體的復原力。

前提是,「好」的社會連結。你所聯繫的夥伴或群體,可以是你熟悉的,也就是你信賴的、能讓你感覺到安全、或者被愛、被在乎的。也可以是陌生人,但是需要挑選「感覺友善及溫暖」的陌生人。好比買咖啡或餐點時,跟感覺友善溫暖的店員或老闆閒聊幾句。然後一邊感受那股愉快友善的心情,一面也觀察你如何在身體裡經驗到它們。

隔離期間,依舊可以透過各種視訊軟體,和親友聊天,相約線上小酌、線上共同晚餐等等。透過「看到」彼此的眼睛、臉部表情,「聽到」彼此的聲音及語調,同時有大量即時回應的互動,儘管少了實體會面接觸時的某些元素,但仍具備重要的其他部分。因此,仍是一個,良好的替代性選擇。視訊諮商亦然。

 


(3) 其他創傷預防的基本概念:  新聞網路媒體等資訊接收的限制、避免災難化

好比,絕對要限制你與孩子,接觸疫情相關報導的時間與份量。只攫取關鍵且必須的資訊,其餘則要限制。在每一次的焦慮不安升起時,我們的系統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與調適,特別是未成熟孩子的身心系統。而當你給與刺激的頻率和強度都太多太高時,超過系統負荷,你與孩子其實是無法恢復平衡的,直接被壓垮。有些人更會感覺到一種,無法停止、強迫性的不斷滑手機瀏覽相關訊息的焦慮,陷入某種惡性循環。

另外是,特別要避免那些「災難化」(catastrophizing) 的言論與文章。這會強化很多無益於現實的負面情緒,同時往往本身也帶有一種未能被覺察的負向的偏差 (a negative bias)。選擇你的「注意力」放在哪裡,是在這段時間能夠給予你力量/或削弱拿走你的力量,非常關鍵的一件事情。你的注意力,便是你力量的來源。

 


最後,分享一段我的老師,Peter A. Levine 的話語:

「 我們隔離,但並不孤獨。

    我們隔離,但仍保有與自己內在的連結。
    我們隔離,但依舊保有與我們所愛、愛我們之人們彼此間的連結

    與你自己待在一起,仁慈地對待你自己,也仁慈地對待他人,
    這段期間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轉化 (transformation ) 的契機。 」


親愛的台灣,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度。

arrow
arrow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